重大突破!“代表作替代论文”评职称首次落地! 证才通(中国证书人才网)2018年7月19日报道:评职称用代表作替代论文,已经议论了很久,现在终于成为现实了。从今年起,北京市职称评审都将陆续采用代表作评审,弱化论文答辩。
7月11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发布消息,77名专业技术人才被评为北京市首批正高级经济师和正高级会计师。据了解,此次评审实现了三个“首次”,其中之一就是首次推行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从评论文改为评成果。据报道,77名专业技术人才中,有44人选择用非论文的代表作参评,超过了人数的一半。
北京本次职称评审,有三个“首次”,首次增设经济、会计正高级职称,并为高层次人才建立破格申报通道;首次实施职称分类评价;首次推行代表作制度。本次共有77名专业技术人才被评为正高级经济师和会计师,其中44人选择代表作代替论文进行评审。这些代表作全部是申报人牵头或独立完成的业绩成果,并已应用于实践之中。
中央及各地方积极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职称评价标准推行“代表作制度”,有重大突破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专利、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教案、病历、文学作品等成果都可以作为代表作。
2018年7月3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不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
今年以来,各地相继出台有关实施意见。
2月,北京市率先打响职称制度改革“第一枪”,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紧接着,江苏省委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4月,山东省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同月,四川省委办公厅连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5月,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评职称,与很多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用代表作来评职称,是否意味着今后评职称会更容易?
评审没变容易,只是人才评价方式变了
法制日报认为,《成果比论文更有说服力》:代表作替代论文,意味着有能力没论文的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也有机会评职称了,这其实更符合设立职称制度的初衷。
法制晚报说,《职称论文“退居二线” 期待是良好开端》: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的特点,遵从客观规律,采用不同的评审模式,才是对人才真正的认可,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广州日报指出,《职称评审还是要用成果说话》:人才驱动的关键在于强化激励。采用代表作评审、弱化论文答辩,在更深层意义上为人才评价管理工作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为更加全面地评估人才价值提供了可行方式。
虽然推出“代表作替代论文”评职称,打破了职称晋升玻璃门从而让人充满期待。但是,仅凭这一制度,要想评出真正的人才,还有不少隐忧待解。
评职称尚有隐忧待解
“代表作替代论文”评职称,其所释放的积极导向意义,不仅在于给职称评定松绑,更在于解除了长期以来不合理的人才评选制度枷锁,让有关人员摆脱发表论文困难的困扰,在既有的岗位上走得更坚实,激活源头之水,让长久以来被“唯论文”破坏的职称评定生态逐渐改善,引导人才深耕专业,真正潜心于做好专业工作。
但让人不得不注意的是,“代表作替代论文”的职称评定政策虽已“上线”实施。可这一制度要想评出真正的人才、评出风清气正,还有不少隐忧待解。
比如公正透明隐忧。就以往的经验看,“唯论文”固然是评职称过程中一个明显的问题,但真正引发职称评定不公乃至腐败的,却是职称评定中的暗箱操作。现在,北京市评职称用“代表作替代论文”规定已落地,虽然消除了“唯论文”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但以往由于不甚公开和透明所导致的职称评定不公乃至腐败的情况,并没有得到解决。如果不对这一问题进行纠正,即便是现在评职称破除了“唯论文”,但不透明、不公开的隐忧,依然存在。
比如审核方式隐忧。以往职称评定中,假论文之所以能够蒙混过关,根本的一点在于有关评选机构人员只是坐在办公室内进行纸面材料的审查,而不对相关人员提交的论文进行深入群众的实地调查。单一的论文审查尚且如此,现在实施“代表作替代论文”,代表作包括论文、论著、研究报告、项目报告、发展规划等,内容更多更复杂。届时如果依然走不出原来简单室内纸面审查的形式,那么这些代表作的真实性和质量依然难以保证,进而影响职称评定的质量。
再比如评定人才储备隐忧。职称评定代表作的改变和丰富,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对相关的代表作进行必要的鉴定。这需要强大的鉴定和评审人才储备来应对,对有关组织实施方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反过来讲,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为接下来有关职称评定的公平公正埋下隐忧。
“代表作替代论文”评职称,固然迈出了职称评定改革的有效一步,但这一步想要走的扎实,切实起到正风气、识真才、鼓干劲的作用,有关部门必须建立有效机制,消除其中的隐忧。
比如,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公开透明制度,把评审全过程置于阳光下,随时接受社会监督;完善代表作有效性评审机制,变过去单一的办公室被动接受和纸面审查,为纸面审查和实地现场互相结合的全面审查;建立职称评定专业人才库,按照“一事一抽”、“一人一抽”的原则,确保有关职称评选专家确定的随机、公开、透明,既增加专业性、公信力,又可避免腐败。
衷心希望,职称评审改革能让更多人才更纯粹的干好事业,发展祖国!
来源:聚焦职教、建筑经济与管理